丰富交易主体 提升市场活跃度
【资料图】
你听说过“双碳”目标吗?
2020年,我国向全世界承诺要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二氧化碳排放力争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人类活动二氧化碳相对“零排放”。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人均年碳足迹为3900千克,应对气候变化,全球人均目标碳足迹应该为2000千克,实现双碳目标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为助推“双碳”战略实施,6月12日—7月2日,广东证监局、广东证券期货业协会联合举办以“大力发展碳市场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在广州市天河、越秀、黄埔、荔湾、花都等区1800个商业楼宇电梯间播放相关宣传视频。
这看起来高大上的“双碳”目标,和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关系?就个人而言,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参与到国家战略之中?
碳减排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10个绿色积分可以兑换1个碳积分,1个碳积分可以抵扣1元消费……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各类碳普惠平台、碳积分平台应运而生。
“碳普惠”概念最早由广东省在2015年提出,是一项针对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的节能减碳行为,量化定价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促进“低碳权益”和“经济权益”相互融合的制度安排。针对个人和家庭低碳生活和消费的自愿减排制度安排,是一种更为狭义上的碳普惠机制,其关键的一环便是设立个人碳账户。
近年来,个人碳账户正在遍地开花,不仅地方政府给予政策支持,互联网平台、金融系统、第三方机构也在以各自的方式关注或上场参与。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2019年,广东上线了首个城市碳普惠平台;2022年,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和深圳排放权交易所等联合推出碳普惠小程序。与此同时,包括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建设银行等一众商业银行也推出了基于银行服务场景的个人碳账户,全社会参与低碳的氛围越来越浓。
尽管不同主体推出的个人碳账户形态各异,但大都基于类似的产品逻辑:根据用户多样化的碳减排行为形成碳积分,并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鼓励用户低碳生活。
以广州碳普惠平台为例,目前认证了公共交通、节水节电、旧物回收等20多种生活场景减碳量的核算方法。如公交出行单次可获4个碳币,地铁出行单次可获6个碳币,使用一次循环餐盒奖励1个碳币等。积累一定碳币后,用户可以兑换相应奖励。如480个碳币可兑换哈啰出行周卡,900个碳币可兑换饿了么超级会员月卡等。此外,符合条件的减排量,还可在碳排放交易所进行交易。目前,节能空调、骑自行车、植树造林等5种行为的碳减排量经核证后可进入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进行交易。
不仅如此,个人碳账户还可以用来“抵扣”贷款利息。比如,衢江农商行依托个人碳账户,面向个人客户创新推出“点碳成金贷”,根据个人绿色金融行为碳减排量计算个人碳积分,将客户分成“深绿”“中绿”“浅绿”三个等级,在授信额度、贷款期限、贷款利率、办理流程等方面,提供特惠政策。假设一位农户因购买农机需要,向该行申请贷款30万元,按照以往农户普惠授信情况,只能获得20万元、年利率6%的贷款。通过其积累相应的碳积分,被划分为“深绿”客户,在未增加任何资产证明的情况下,成功置换到额度提升50%、利率下调30个基点的30万元信用贷款,3年同比减少利息支出2700元。
也就是说,“绿色出行,生活缴费网上办,减少塑料袋、一次性筷子的使用……”这些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行为,其实都在为我国的双碳目标做出微小而伟大的贡献,“减碳”“低碳”已从政策和企业行为层面,走进寻常百姓家中。
个人消费端减排拥有巨大潜力
个人碳账户对“双碳”目标有何意义?“碳账户是对个人低碳生活产生引导,并非要利用个人碳账户达到直接减排,而是通过有吸引力且可持续的公益激励机制,将低碳场景延展到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鼓励公众践行绿色低碳行为,从而提升社会公众的参与度。”安永大中华区金融服务可持续发展服务合伙人李菁向期货日报记者表示,碳账户通过鼓励个人的绿色消费反过来推动生产侧的技术、研发等进行转型和升级,最后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是实现“双碳”目标的终极意义之一。
从当下来看,消费端减排拥有着巨大潜力。中科院2021年公布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在中国全社会碳排放总量中,生产端占47%,消费端占53%。联合国环境署的相关报告也称,家庭消费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二;从中国碳排放结构来看,26%的能源消费直接用于公众生活。此外,绿色消费也逐步成为促进消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和新的增长点。2022年1月,发改委等部门印发《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要求大力发展绿色消费,明确到2030年,绿色消费方式成为公众自觉选择,绿色低碳产品成为市场主流。
此外,当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在试点,当下的个人碳账户对个人参与碳排放交易市场起到了培育作用。2021年1月,生态环境部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称,温室气体重点排放单位以及符合国家有关交易规则的机构和个人,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交易主体。
“根据目前全国碳排放交易系统相关规定,运行初期,首批参与者还是控排企业,普通投资者暂时还无法以个人身份直接参与全国碳排放市场的交易。”据李菁介绍,按照相关条例,个人作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交易主体之一,可以参与碳排放配额交易。也就是说,未来碳交易将会以一种金融投资方式,让更多的普通公众参与进来,潜力巨大。
事实上,在地方碳市场中,个人参与碳交易有先例。2011年起,全国在7个省市启动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其中,广东、深圳、北京、重庆等地均允许个人参与碳交易。不过,现行的入市规则对个人资产有一定要求,并要求个人有足够的知识以及分辨风险的能力。以广东省为例,《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自然人会员开户指引》显示,个人会员申请开户需满足“持有证券、期货、碳交易等投资账户满一年,且近一年交易额不得低于人民币50万元”等6个条件。
“由于操作碳交易市场需要很强的专业性,如果投资者不熟悉相关政策、形势,那么投资风险可能会很高,目前还需进一步加强普通投资者教育。”广碳所总经理助理肖斯锐认为,碳市场作为一项支持碳减排的政策工具,其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服务绿色低碳发展,而不是为了实现个人投资而建立的投资市场。目前,个人可以通过碳普惠间接参与碳交易,进一步了解碳市场的交易逻辑。
多方呼吁适时推出碳期货品种
既如此,为何市场还支持个人参与碳排放市场交易?“我国人口基数大,从市场流动性角度来说,个人参与碳交易将使交易主体更多元化,有助于提升市场的活跃程度,使碳资产更具资产价值。”李菁表示,碳市场的覆盖范围、行业以及先后顺序是碳市场建设的关键要素,市场主体交易的活跃度是碳市场能否发挥减排效果和作用的关键,这对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
当下来看,我国碳排放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与欧盟等起步较早的碳市场相比,存在市场主体与交易品种单一、市场活跃度较低、价格机制不完善等阶段性问题。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目前我国碳排放限于现货市场交易,参与方以电力企业为主,市场相对封闭,间接涉及排碳和碳吸收、碳利用以及其他企业无法进入市场进行投资。从第一个履约周期的运行情况来看,我国碳市场交易出现“潮汐现象”,即全国碳市场临近履约期市场活跃度相对较高,但其他时间活跃度较弱。
从成交量方面来看,全国碳市场前期以挂牌协议交易为主,自2022年8月以来,大宗协议交易才成为主流的交易方式,但从全年来看,大宗协议交易量占总体约83%。此外,市场还存在非履约期交易不活跃,履约截止期临近时,碳市场活跃度迅速升高、量价齐涨的情况。数据显示,2022年11月交易量超过前4个月之和,2022年12月成交量超过1.3亿吨,占总交易量约1.79亿吨的76.2%,2022年12月的整体交易活跃程度显著增加。
此外,在整个交易周期中,市场流动性明显不足。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周期换手率只有2%,甚至低于北京、重庆、天津、湖北等试点碳市场的平均换手率5%,而同期欧盟碳市场换手率高达758%。在此背景下,发力碳金融被视为有力的解决方案,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纳入金融机构有助于提升碳市场的流动性和活跃度,更好让碳市场发挥作用。
“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实现低成本减排的有效工具,通过碳交易形成有效碳定价,再通过碳价信号引导低碳投资,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推动经济社会以较低成本实现绿色转型。”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从欧盟碳市场的发展经验来看,碳金融衍生品,尤其是远期与期货产品对提高碳市场非履约期交易活跃度起到了重要作用,期货成交量远大于现货成交量。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相关主管部门均在支持广期所碳期货产品的推出。早在2021年11月,工信部等四部门便联合发文,支持广州期货交易所建设碳期货市场,发展碳金融服务。今年2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碳达峰实施方案》称,要在广州期货交易所探索开发碳排放权等绿色低碳期货交易品种。
此外,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广东证监局党委书记、局长杨宗儒建议,在完善碳现货市场制度建设、加强碳市场数据质量建设的基础上,推动期货市场适度先行,研究推出碳排放权相关的期货品种。
广期所方面也表示,将加大碳排放权期货品种的研发力度。在广期所副总经理曹子海看来,期货和现货市场是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关系。目前,碳排放权期货已基本具备现货市场基础。“上市碳排放权期货已经具备基本的制度框架和适宜的环境氛围。”曹子海说,碳排放配额本身具有高度标准化的特点,基础的现货市场制度框架已建立,除发电行业外的其他控排行业,也在生态环境部的指导和各行业协会的牵头下,积极开展纳入碳排放管理的准备工作,预计现货市场规模和市场化程度将不断提升。全社会也高度关注碳市场作为定价机制的作用,支持推出碳排放权期货作为提供远期价格信号、管理碳价风险、引导跨期投资的重要工具。
曹子海表示,接下来,要进一步完善碳市场的顶层设计和政策配套,明确配额分配与调整、抵销机制、数据质量管理与信息披露等制度,为市场提供稳定的政策预期,形成期货交易的良好基础;进一步扩大碳市场覆盖范围,更好发挥期货市场功能;持续培育市场,提升各市场单位对期货市场的认识和理解;持续建立健全监管制度体系,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保障碳排放权期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