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地处四川盆地东南部,幅员面积5385平方公里,辖5个县(市、区)和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人口405万,素有“成渝之心、大千故里、甜城内江”的美誉,是国家卫生城市、省文明城市。2022年,经济总量达1656.95亿元。
历史厚重
钟鼓楼
(资料图)
内江历史文化悠久,域内西汉置资中县,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建城史,东汉建县称汉安,北周时期改叫中江,隋文帝时改称内江。1950年设内江专区,1985年改建省辖内江市,1998年行政区划调整分设为内江市、资阳地区。
三元塔
石牌坊
人文荟萃
内江是“书画之乡”“文化之乡”。古有“一师、二相、三状元、四大家”合称“十贤”,即孔子之师苌弘;南宋宰相赵雄,明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赵贞吉;唐朝开元年间状元范崇凯,南宋状元赵逵,末代状元骆成骧;国画大师张大千、张善孖,新闻巨子范长江,被孙中山授予“大将军”称号的喻培伦。今有内江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
山水秀丽
内江是典型的丘陵地貌,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平均气温17.6°C,平均降雨量1090毫米,无霜期达330天。内江地处沱江中下游,有河流165条、水库364座,全长627.4公里的长江一级支流—沱江穿内江城而过(内江段154.5公里),留下水域面积480万平方米的甜城湖和“九曲十一湾”美景,李白在此留下“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千古名句。
交通便利
内江位于成渝发展主轴中心,方圆200公里范围内,有16座大、中型城市,辐射人口达2亿,素有“川南咽喉”“巴蜀要塞”之称,是国家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西部陆海新通道门户枢纽、成渝地区重要交通枢纽。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西部地区第一条高速公路—成渝高速、西南地区第一条高铁—成渝客专均经过内江。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布局“6轴7廊8通道”中的“2轴2廊1通道”在内江交汇。县县通高速,即将县县通高铁,已融入成都重庆半小时经济圈。
产业兴盛
高新区
电子信息产业
01
内江是全国老工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特色)优秀基地。清末民初,内江制糖业高度发达,鼎盛时期(1919年)糖产量占全省70%、全国48.46%,被誉为“甜城”。“三线”建设时期,全市经济规模一度仅低于成都和重庆,赢得了“内老三”的称誉。当前,“页岩气+”“钒钛+”“甜味+”“装备+”及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发展,已成功发展培育川威集团、威玻集团、金鸿曲轴、汇宇制药、效率源科技、富乐德科技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和行业冠军,成功创建威远页岩气综合利用化工园区。威远—长宁页岩气国家示范区探明储量居全国第2,年开采量50亿立方米左右,汽车曲轴、后视镜、减震器、玻璃纤维、钒等产量居全国前列。天丝红牛、旺旺集团、台湾佳美食品、华润雪花啤酒、黄老五食品、金四方果业等食品饮料企业组团发展,是“中国甜食之都”。
02
内江拥有“中国黑猪之乡”“中国白乌鱼之乡”“中国鲶鱼之乡”“中国西部鱼米之乡”“中国天冬之乡”“中国血橙之乡”“中国无花果之乡”7块金字招牌。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2个、居全省第三。有国家级农业园区1个、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1个、省三星级园区5个、省合作园区2个,进入国家级农业园区创建名单1个。有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36家。
让世界爱上内江甜
03
集中力量发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电商网络交易额连续八年居全省第3位,保税物流中心(B型)全面建成待批,内江新区蓉欧公用型保税仓库获批投入运营,常态化开行“蓉欧+”东盟国际班列、中欧班列·(成渝)甜城号。拥有国家4A级景区10家。成功创建四川省服务外包城市,引进抖音集团、德国贝塔斯曼、平安金服等8家世界500强(行业百强)企业。长期从事专业商务会展企业8家。
国际物流港
宜商宜业
内江城市信用状况在全国261个地级市中位列第67名、居全省第4位,进入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前100强。供水能力20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达38.6吨/日(中心城区17.9吨/日);现有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81座,主变压器137台,总容量528.54万千伏安;年供气量8172万立方米。全市非居民生活用水价格3.68元/立方米;工商业电价全省统一,单一制为0.22—0.27元/千瓦时,两部制为0.06—0.16元/千瓦时;工业用户气价受用量大小波动为2.80—3.28元/立方米。
生活甜蜜
森林覆盖率达33.1%,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5.21%。83个建制镇(街)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沱江流域(内自泸段)获批全国第二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2022年,大气环境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第48位,连续四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10个国控、2个省控考核水质断面水质全面达标,沱江干流稳定达到Ⅲ类水质;土壤和噪声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全市共拥有三甲医院3所,已建成医学重点学(专)科国家级2个、省级34个,建成省级中医医疗区域中心。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063所,在校学生55.15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4所,在校生4.11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8所,在校生3.63万人;技工学校2所,在校生2400人。
来源:中国投洽会
标签: